2016年年初,全国各地所有大小城市几乎都迎来了这个冬季的第一场雪。就连百年不曾下过雪的广东等地,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“飘雪”奇景。让从未感受过下雪场景的广东人民瞬间‘沸腾’了起来。
寒潮来袭,不仅要记得为自己多添件衣裳,更要注意冷空气来了之后对皮肤带来的影响。
脸部干燥脱皮,嘴唇干裂甚至出血是冬季常见问题。除此之外,冻疮也是常在这个时候“出没”的坏蛋。冻疮“来访”,该如何正确应对?
冻疮最喜欢扎根于手足、面颊、耳廓等末梢部位。末梢循环较差的人,如果长期置身于10℃以下的环境中,便易发生冻疮。
因为,温度低于10℃时,手足、面颊、耳廓等末梢部位的皮下小动脉受到寒冷刺激,会出现收缩,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,血流淤滞,静脉回流不畅,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,使细胞损伤、组织水肿和炎性反应,从而发生冻疮。
每年都生冻疮该怪谁?
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的环境,人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,血流量减少,组织缺血、缺氧,细胞受到损伤,尤其是血液循环差的手指和脚趾就容易长冻疮,看看下面几大因素:
*气候因素
寒冷的天气,包括空气的湿度,流速和天气骤变等,潮湿和风速都会影响身体的散热。
*全身因素
宝宝的体表面积与公斤体重之比相对成年人来讲较大,这决定了宝宝皮肤散热快、耗热多的特点。宝宝的皮肤对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也比成年人更为敏感。当温度低于10℃,皮下小动脉收缩,静脉血液回流不畅,形成宝宝冻疮。
*穿着因素
比如鞋袜过紧、长时间站立不动或者长时间浸泡在凉水中均可使血液循环发生障碍,导致冻疮。
*生理因素
宝宝皮肤组织的含水量较成人高,也是宝宝易发冻疮的原因。
有些宝宝年年生冻疮,原因多为宝宝的皮肤表面温度低于其他宝宝,末梢循环比一般人差,部分宝宝的营养不良也会加重末梢循环障碍。
专家传授冻疮治疗必杀技
未破溃者:可以用一些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,如辣椒酊,维生素E软膏,10%樟脑软膏,必要时可内服血管扩张剂如烟酸。(宝宝口服剂量记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哦!)
有破溃者:可以用一些5%硼酸软膏,红霉素软膏。
注意:宝妈们不要盲目地用揉搓或者热水泡来自行治疗冻疮,因为力量或者温度控制不好,很容易使宝宝的皮肤组织受到二次打击,甚至发生感染,如果上述药膏不见好转,请及时到医院就诊!
防治冻疮谨记4个小贴士
让人如此难受的冻疮,倒也不至于防不胜防,温炬主任为大家提供一些预防小贴士:
1.注意保暖。如果上一年宝宝长了冻疮,第二年就要特别小心了!出门记得带上口罩、防风耳罩、手套等。鞋袜不宜过紧,保持鞋袜的干燥;
2.适当运动。适当增加宝宝的户外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,每天定时给宝宝做一些皮肤揉搓按摩,宝宝手脚冰冷时,回到家不宜热水烫手,应尽量让肢体自然复温;
3.常规护理。易长冻疮部位应擦些护肤品,保护皮肤;
4.合理饮食。给予宝宝一些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,增强暴露部位对寒冷的适应能力,预防宝宝的发生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